季度总结 如何管理自我时间

季度总结 如何管理自我时间

最近这个季度

最近比较忙,算了下自己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忙时一天可能只有1到3个小时空闲时间,甚至一天没有空余时间。一周大约只有30小时时间是可以利用的,如果算上玩手机时间只会更短,如果再把这些时间再浪费掉,可能最近半年的成长就只有一些项目经验而已了。所幸平常关注的博客和《软技能》这本书里有提及一些关于自我时间管理相关内容,我简单实践了2个月,分享下这方面的心得感悟。

计划和休息

《软技能》中作者是如何做计划的?

  • 季度计划 明确宏观目标,以及如何实现
  • 月计划 估算当月能完成多少工作量
  • 周计划 为每周安排必须完成的强制性任务
  • 日计划 排除干扰,按需调整
  • 休息 每隔一段时间休息,只做强制性任务

很惭愧,工作刚开始一两年我少有计划,单纯凭借好奇心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大约从去年写年度总结开始才刚刚做一些计划。目前我使用微软to-do跟踪自己的计划进度和deadline效果显著,治好了我的拖延症。

简单来说《软技能》中阐述的几个观点我感觉十分受益:

  1. 要有计划
  2. 完成计划时保持专注
  3. 使用番茄工作法可以保证保证一段时间的专注, 同时还可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效率, 总结不足提高自身效率,从而帮助自己精确且高效的指定计划
  4. 只有你完成了计划的工作,接下来的休息时间才能安心

这边年读书情况

这半年看的书比较少,但是刷题和博客总结写的多了些

技术类:
《sql反模式》推荐, 应该叫数据库结构设计的最佳实践
《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有很多事比代码更重要的多,推荐

心理类:
《你的灯亮着吗》 解决问题前,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 一般般

[项目感悟] 读《再谈敏捷开发与延期风控》

本人本身不太喜欢方法论,感觉都是套路,生搬硬套不适合自己,敏捷开发就是其中让我保持谨慎态度的方法论之一。

敏捷开发与Scrum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能够即快又好地完成当然是非常棒的,但是众所周知,受限于项目管理三要素:时间、质量、成本,只能折衷选择。因此「敏捷」作为一种方法论(虽然Agile自称为Culture)被提出,其中Scrum(/skrʌm/,一种球类比赛)是比较知名的实现类之一。

在Scum中,它主要强调将瀑布式开发流程转为多阶段小迭代,可以理解为CPU的多级流水线(Instruction pipeline)设计,流水线设计将CPU的计算逻辑拆分,实现了复用计算模块,进而提高了时钟频率,同时也引入了寄存器/分支预测等管理模块增加了复杂度。

类似于CPU流水线机制,敏捷开发本质是在保持时间、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投入管理成本降低开发过程的空转成本,进而提高时钟周期的方法。

用白话来说,可以把软件开放比作流水车间,把PM,SE比作流水线工人。

我见过的的假敏捷

然而到了现实,由于各种原因,却很容易成为假敏捷

  • 将工位的隔栏拆开变成网吧“敏捷岛”
  • 强行将Release计划拆成一个月一版,将Sprint拆成2周就看作快速迭代,照着人月神话反着搞
  • 招聘一堆无责任心的开发让你去“敏捷”,永远无法实现“全功能部队”
  • 客户难沟通,PO低估工作量,SE设计缺陷,编码质量低等原因,最终导致延期
    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最终项目一锅粥,导致高层焦虑,中层跑路,底层混日子的结果。

敏捷能够提供强大高效的方法论,但是前提是需要本身基础过硬的团队,敏捷只能帮助存在进步瓶颈的团队。如果项目已经空心化,债务多,这不是敏捷方法论应该解决的问题。

[感悟] 2018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 我就喜欢写代码行不行?

如果刚刚投入工作,工作还无法完全胜任,那我的建议是多写写代码,打怪升级完成自己的年度绩效。

如果已经能够胜任当前工作,下一步应该集中在提效上。这一步和之前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密不可分,只有真正了解代码懂代码,才能从同龄人中的“熟练工”脱颖而出,两者的提效虽然结果一样,但是本质却完全不一样。

如果已经摆脱了熟练工的称号,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自我提效,提前完成自己的本职任务,下一步可以计划推动团队的效率。

如果太过专注技术,专心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相当于给自己设限成毕业两三年的水平。这种人应该被打上不胜任的标签,在寒冬中很容易被优化掉。专注技术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容易把“实施细节”和“技术”两者混淆,特别在软件行业“实施细节”很容易随时代改变,基本三年就会大变样,而“技术”类似于“知识”不会过时。看到这里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下,自己学到的到底是“实施细节”还是真正的“技术”。

2.如何推动团队进步

恭喜你跨过了第一道坎,推动团队进步不是一个人的事,一般推动团队分为两部分:个人影响团队,团队自我驱动。

个人影响团队比较简单,就是把自我提效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共享给整个团队,完成的手段可以是博客分享,会议分享,文档分享。

团队自我驱动,实际上我把整个团队拟作了一个人,一个人找出别人的缺点很容易,但是找出一个团队的问题却没那么容易,同时也会受到公司和领导的局限,比如一些项目管理的领导就是二传手,只催你进度的那种,这时候就需要你主动找他讨论。

如何找到团队的缺点?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大类的套路: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

管理手段可以从知识管理、代码规范、需求分析三处着手:

知识管理: 建立知识库,避免重复的培训,重复的解答问题

代码规范:借助代码缺陷检查工具,具体到负责人提升代码规范

需求分析:避免低效,无效会议,避免各种妥协下产生的需求

技术手段比较简单:

重构升级:弃用老的架构,拥抱新技术,带领团队提升技术

内部造轮子:内部定制工具,帮助团队高效完成任务

找到了团队的缺点接下来可以制定度量,衡量团队的推进程度,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度量:

跟自己比较:比如这次做需求提测bug数减少,需求delay少了,满足需求不需要上线只要配置上线,等等

和别的团队比较:这个比较凶残,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度量比,但是有的大公司就是这样做的。

3.总结与晋升

从发现缺点到最后得到成果完成团队推进目标,是时候写个ppt在领导面前吹一波了,这个就不用我教了。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