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数据迁移方案

数据库数据迁移方案

更换数据库这个事儿,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挑战,因为我们需要保证整个迁移过程中,既不能长时间停服,也不能丢数据。

实际上,无论是新版本的程序,还是新的数据库,即使我们做了严格的验证测试,做了高可用方案,刚刚上线的系统,它的稳定性总是没有那么好的,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才能逐步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恢复,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我们承担不起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迁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每一步都是可逆的。要保证,每执行一个步骤后,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地回滚到上一个步骤。这是很多同学在设计这种升级类技术方案的时候,容易忽略的问题。

第一步-复制旧库数据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旧库的数据复制到新库中。对于大规模数据可以使用自增字段(自增主键/创建时间)作为复制的区间,在业务低谷期分批复制数据到新库中。

第二步-同步数据

因为旧库还在服务线上业务,所以不断会有数据写入旧库,我们不仅要往新库复制数据,还要保证新旧两个库的数据是实时同步的。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个同步程序来实现新旧两个数据库实时同步。

我们可以使用 Binlog 实时同步数据。如果源库不是 MySQL 的话,就麻烦一点儿,但也可以参考复制状态机理论来实现。这一步不需要回滚,原因是,只增加了一个新库和一个同步程序,对系统的旧库和程序都没有任何改变。即使新上线的同步程序影响到了旧库,只要停掉同步程序就可以了。

第三步-双写

然后,我们需要改造一下业务,业务逻辑部分不需要变,DAO 层需要做如下改造:

  1. 支持双写新旧两个库,并且预留热切换开关,能通过开关控制三种写状态:只写旧库、只写新库和同步双写。
  2. 支持读新旧两个库,同样预留热切换开关,控制读旧库还是新库。

然后上线新版的业务服务,这个时候业务服务仍然是只读写旧库,不读写新库。让这个新版的服务需要稳定运行至少一到二周的时间,期间除了验证新版服务的稳定性以外,还要验证新旧两个库中的数据是否是一致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新版服务有问题,可以立即下线新版服务,回滚到旧版本的服务。

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开启服务的双写开关了。开启双写开关的同时,需要停掉同步程序。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这个双写的业务逻辑,一定是先写旧库,再写新库,并且以写旧库的结果为准。旧库写成功,新库写失败,返回写成功,但这个时候要记录日志,后续我们会用到这个日志来验证新库是否还有问题。旧库写失败,直接返回失败,就不写新库了。这么做的原因是,不能让新库影响到现有业务的可用性和数据准确性。上面这个过程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关闭双写,回滚到只读写旧库的状态。

第四步-对比补偿

切换到双写之后,新库与旧库的数据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原因有两个:一是停止同步程序和开启双写,这两个过程很难做到无缝衔接,二是双写的策略也不保证新旧库强一致,这时候我们需要上线一个对比和补偿的程序,这个程序对比旧库最近的数据变更,然后检查新库中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还要进行补偿。

开启双写后,还需要至少稳定运行至少几周的时间,并且期间我们要不断地检查,确保不能有旧库写成功,新库写失败的情况出现。对比程序也没有发现新旧两个库的数据有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新旧两个库的数据是一直保持同步的。

第五步-流量切换

接下来就可以用类似灰度发布的方式,把读请求一点儿一点儿地切到新库上。同样,期间如果出问题的话,可以再切回旧库。全部读请求都切换到新库上之后,这个时候其实读写请求就已经都切换到新库上了,实际的切换已经完成了,但还有后续的收尾步骤。

第六步-下线历史逻辑

再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停掉对比程序,把服务的写状态改为只写新库。到这里,旧库就可以下线了。注意,整个迁移过程中,只有这个步骤是不可逆的。但是,这步的主要操作就是摘掉已经不再使用的旧库,对于在用的新库并没有什么改变,实际出问题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在线更换数据库的全部流程。双写版本的服务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在下一次升级服务版本的时候,下线双写功能。

如何实现对比和补偿程序?

在上面的整个切换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个对比和补偿程序,是整个这个切换设计方案中的一个难点。这个对比和补偿程序的难度在于,我们要对比的是两个都在随时变换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类似复制状态机这样理论上严谨实际操作还很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对比和补偿。但还是可以根据业务数据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地实现对比和补偿,经过一段时间,把新旧两个数据库的差异,逐渐收敛到一致。

像订单这类时效性强的数据,是比较好对比和补偿的。因为订单一旦完成之后,就几乎不会再变了,那我们的对比和补偿程序,就可以依据订单完成时间,每次只对比这个时间窗口内完成的订单。补偿的逻辑也很简单,发现不一致的情况后,直接用旧库的订单数据覆盖新库的订单数据就可以了。

这样,切换双写期间,少量不一致的订单数据,等到订单完成之后,会被补偿程序修正。后续只要不是双写的时候,新库频繁写入失败,就可以保证两个库的数据完全一致。

比较麻烦的是更一般的情况,比如像商品信息这类数据,随时都有可能会变化。如果说数据上有更新时间,那我们的对比程序可以利用这个更新时间,每次在旧库取一个更新时间窗口内的数据,去新库上找相同主键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据不一致,还要对比一下更新时间。如果新库数据的更新时间晚于旧库数据,那可能是对比期间数据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暂时不要补偿,放到下个时间窗口去继续对比。另外,时间窗口的结束时间,不要选取当前时间,而是要比当前时间早一点儿,比如 1 分钟前,避免去对比正在写入的数据。如果数据连时间戳也没有,那只能去旧库读取 Binlog,获取数据变化,然后去新库对比和补偿。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这些方法,如果严格推敲,都不是百分之百严谨的,都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经过对比和补偿后,新库的数据和旧库就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实践方法还是可以有效地收敛新旧两个库的数据差异,你可以酌情采用。

小结

设计在线切换数据库的技术方案,首先要保证安全性,确保每一个步骤一旦失败,都可以快速回滚。此外,还要确保迁移过程中不丢数据,这主要是依靠实时同步程序和对比补偿程序来实现。

我把这个复杂的切换过程的要点,按照顺序总结成下面这个列表:

  1. 上线同步程序,从旧库中复制数据到新库中,并实时保持同步;
  2. 上线双写服务,只读写旧库;
  3. 开启双写,同时停止同步程序;
  4. 开启对比和补偿程序,确保新旧数据库数据完全一样;
  5. 逐步切量读请求到新库上;
  6. 下线对比补偿程序,关闭双写,读写都切换到新库上;
  7. 下线旧库和服务的双写功能。
IM系统基础-IM系统结构

IM系统基础-IM系统结构

从一个 IM 系统开发者的角度看,聊天系统大概由这几大部分组成:客户端、接入服务、业务处理服务、存储服务和外部接口服务。

im1.png

客户端。客户端一般是用户用于收发消息的终端设备,内置的客户端程序和服务端进行网络通信,用来承载用户的互动请求和消息接收功能。

接入服务。接入服务可以认为是服务端的门户,为客户端提供消息收发的出入口。发送的消息先由客户端通过网络给到接入服务,然后再由接入服务递交到业务层进行处理。

接入服务主要有四块功能:

  • 连接保持

    当服务端有消息需要推送给客户端时,也是将经过业务层处理的消息先递交给接入层,再由接入层通过网络发送到客户端。

  • 协议解析

    在很多基于私有通信协议的 IM 系统实现中,接入服务还提供协议的编解码工作,编解码实际主要是为了节省网络流量,系统会针对传输的内容进行紧凑的编码(比如 Protobuf),为了让业务处理时不需要关心这些业务无关的编解码工作,一般由接入层来处理。

  • Session 维护

    session 的作用是标识“哪个用户在哪个 TCP 连接”,用于后续的消息推送能够知道,如何找到接收人对应的连接来发送。

  • 消息推送

    接入服务还负责最终消息的推送执行,也就是通过网络连接把最终的消息从服务器传输送达到用户的设备上。

业务处理服务。业务处理服务是真正的消息业务逻辑处理层,比如消息的存储、未读数变更、更新最近联系人等,这些内容都是业务处理的范畴。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业务处理服务是整个 IM 系统的中枢大脑,负责各种复杂业务逻辑的处理。

就好比你的信到达分拨中心后,分拨中心可能需要给接收人发条短信告知一下,或者分拨中心发现接收人告知过要拒绝接收这个发送者的任何信件,因此会在这里直接把信件退回给发信人。

存储服务。这个比较好理解,账号信息、关系链,以及消息本身,都需要进行持久化存储。

另外一般还会有一些用户消息相关的设置,也会进行服务端存储,比如:用户可以设置不接收某些人的消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辖区内所有人的通信地址簿,以及储存信件的仓库。

外部接口服务。由于手机操作系统的限制,以及资源优化的考虑,大部分 App 在进程关闭,或者长时间后台运行时,App 和 IM 服务端的连接会被手机操作系统断开。这样当有新的消息产生时,就没法通过 IM 服务再触达用户,因而会影响用户体验。

为了让用户在 App 未打开时,或者在后台运行时,也能接收到新消息,我们会将消息给到第三方外部接口服务,来通过手机操作系统自身的公共连接服务来进行操作系统级的“消息推送”,通过这种方式下发的消息一般会在手机的“通知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展示。

这种最常用的第三方系统推送服务有苹果手机自带的 APNs(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服务、安卓手机内置的谷歌公司的 GCM(Google Cloud Messaging)服务等。

但 GCM 服务在国内无法使用,为此很多国内手机厂商在各自手机系统中,也提供类似的公共系统推送服务,如小米、华为、OPPO、vivo 等手机厂商都有相应的 SDK 提供支持。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